第十六展页:高古玉器 - 璧和环 -2
龙凤玉璧
龙凤玉璧
璧径14公分,厚0.4公分左右。
璧内環透雕一凤鸟,凤鸟极精湛的浅浮雕琢玉工艺至细微部-鳞纹、游丝纹、层叠又立体的羽尾琢刻。在透雕的艰精琢刻后,呈现的是一幅灵动且忘神午蹈的凤鸟,双翅張扬,尾羽飞舞,真美!玉璧正中浅浮雕带冠打坐状羽人,左右各一回首,腾飞状龙形兽。璧下部一展翅凤鸟,似与园环之中凤鸟相呼应。璧外四只虎形带翅神兽,神态各異,旋转飞动之感,若不是绝世的琢玉功力,绝难体现。
此玉璧通体风化灰皮,凝重肥厚,呈熠熠生辉的玻璃光泽。这也是历史滄桑之美。灰皮之下是墨点状白玉。玉质细腻坚硬,声响如瑟,从古玉鉴藏家王文浩老师讲课中谈到是高古时期点墨碧玉,目前此矿己绝。此璧厚薄不均,见拉丝工㾗及古老砣工琢痕,碧玉硬度大於和田玉,用一整玉琢成的此璧。只能赞叹为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之作品。 参考图9,"龙凤玉璧"河南洛阳博物馆藏,为战国时期。"青樾居"之藏品型制相近,工艺有别,更精细,可以设想为时代傳承的作品,制作於汉代。
"未央"铭文出廓玉璧 东汉
"未央"铭文出廓四神玉璧 东汉
通高26.5公分,璧径17.5公分,厚0.4公分左右。
璧为青白玉,细腻温润透闪石和田玉,有风化、白化灰皮及膜状油光、凹凸麻沙状皮壳包漿。灰皮之下呈现层层点状、云雾状的白、褐沁斑及钙化凹蝕。是历径千年以上玉质自然熟旧的变化。
"未央"玉璧为双面同样纹飾透雕而成。出廓部分顶端琢一神龙,水滴形眼、張口露齿、長角分叉漂逸、龙身盘旋呈"Q"形,中央琢刻"未央"二字。左右各一爬行带翅神兽貘支托着威武的盘龙。玉璧为镂空雕琢四神,青龙,張口吼叫状,鬃毛飞扬,盘旋於整璧之中,气势恢宏,不可一世地贴切的体现了"未央"宫,是汉代皇帝朝会大臣,処理國家大事,皇权至上之処的威严,而盘绕一切之上的龙为皇帝的象征。玉璧中的白虎,朱雀,玄武,形态灵異生动,两汉时期道教所伩奉的动物神灵,东汉时期成为四灵,有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其余三神似与龙体起舞於卷云纹之中……也体现龙在四灵之中至高无上的权威。
刀法上用线切割、拉丝、减地浮雕,有层次,有动感,极具張力的精工细作,刀刀见功力,工艺难度极大,特别是镂空雕琢在如此薄片之上,非宫庭琢玉高手决不可为。玉厚薄不均,边口刃利感(古老拉丝切片必留的痕迹)。总之"未央"是汉主宫,此玉璧为东汉宫庭陈设器还是吻合的。(参照图为一东汉出廓璧,左右之神兽类同,台湾大收藏家藏,今年在香港Sotheby's拍出)。
通高18.4公分,通宽8.5公分,厚0.6-0.7公分。
玉质细腻油润,呈亮丽的黄色,器表灰皮呈浅褐色,有沁入肌里的艳丽褐红色,古旧精美的物件。此件双联玉壁一面为四只穿璧螭龙,螭龙尖咀貘纹。汉代玉雕螭龙之一类,游动於玉璧之中。前所未有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古方先生主编"中国古玉图典"也有详细的讲解)。另一螭龙盘旋於两璧之间,均体现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双璧另一面为凸起谷纹以阴线勾连组合云纹,非常工整精细。是一件玉质极佳又器型罕见的玉雕精品。 参照图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谷纹双联玉璧"以供鉴赏之参考。
直径9.8公分左右,厚0.7公分左右。
白玉透秋葵黄,温润细密如脂,厚重。有点状、片状、线状黑漆古沁色,层层叠叠深入肌里,皮壳熟旧,现柔和宝光。双面浮雕各四人面,如意紋大耳(图3),棱形眼、扁鼻、扁咀(还没发展到西周时期猴形人面,似晚商时期作品),细密游丝雕发丝,脸谱琢刻精细傳神。四脸谱其间浅凹雕直线四等份,其间浅凸雕勾云回纹(见解玉沙下刀之卯刀痕图6清𥇦),琢刻刀刀断续却流𣈱刚劲,上手细观,欣赏古人精绝的琢工至细微部,只能驚叹。玉璧厚实且厚薄不均,放大镜下能见细密的不规则琢痕及拉𢇁紋。 见台北故宫玉器專家说:唯有玉能闪烁出春阳般的光泽,仿佛来自太阳的強大能量,因此用作通灵法器,而通灵属于龚断的特权,资源的稀缺和文化傳统赋予的神秘性、神圣性,意味着天命归属。我们对有缘收藏到的高古玉始终怀着敬畏之心。
通高26.6公分,璧径17.5公分,厚0.6公分左右。
青色碧玉制作,玉内见墨绿点聚合及白云雾状沁色,皮壳熟旧呈年代造就的玻璃光泽。由于表皮土痕牢固,土痕对介玉砂工痕中的细微部分有些掩蓋,对辨识鉴赏的过程犹豫过很久。近些年资深的古玉專家有众多对高古玉的研究论述,在信息公开透明的当今,使我们在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学习伟大的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培感幸运。此玉璧为双面雕,出廓为镂空雕园璧。出廓两侧透雕鳥、兽形神兽两组,拱抬中央"宜子孫"三字吉祥语。资料记载东汉时期开始运用镂空雕刻形式将"宜子孙""長乐""益寿延年"等吉祥、祝福类型文字,琢在出廓玉璧上。字体古朴工整,设计精巧,主题鲜明,琢刻非常精美,显示恢宏的气势。神兽張口欢乐喜庆状,尽显寓意。参考图为山东青州博物馆收藏"宜子孙"玉璧,字体古朴、工整,琢工遒劲是完全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