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展页:高古玉器 - 兵器,仪仗,刀剑
剑飾完整一套四件 西汉
剑飾完整一套四件,均为细密滑润的和田黃白玉。有褐色、棗皮红、白斑沁色,皮壳熟旧。纹飾雕琢为规律有序的减地隐起几何勾连云纹,刀法劲道流𣈱,尽显剑飾简洁古朴之美。其间游𢇁毛雕细刻阴线,细如毫发,断断续续如游𢇁,却逶迤婉转,顺畅遒劲。此琢功今人难为。 其形制与高古玉 17,"水晶剑飾"类同,不累述。(与汉代舘藏品一致)根据西汉靖王佩用玉具鉄剑飾资料(图9)剑首、剑格、剑璏、剑珌是这样自上而下飾於剑上的。
1),剑首 直径5.1公分
2),剑格 宽6.2公分
3) 剑璏 长9.2 公分, 宽 1.5 公分
4) 剑铋
玉刀 晚商
長42.5公分,宽7.5公分,重295克。
玉刀呈墨色,刃部渐薄,透光照呈点状綠色,皮壳带小坑状褐点風化,及工匠打磨的刷痕,玉质细密滑润坠手。 刀体狹長呈窄弧形,刀背凹弧形,刀刃凸弧形,刀尖上翹,刀背、刃部均减地磨薄呈刃状。刀柄呈斜方形,边缘也是減地磨薄,柄、刀连接呈尖角形。柄中部一园孔,此孔为一面琢成,故呈斜坡状,一面孔径大,一面孔径小。孔之下双面阴线琢刻精美图象:表现在山峦之上,有云气纹及双人跪祭的场面。双人跪地,双手呈特殊宗教礼仪手势。阴刻断续琢刻,流𣈱生动的线条勾勒出令人震撼的神秘的精彩图象。当今从舘藏实物中对比查证到此玉刀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晚商"玉璋"紋飾完全一致,真是匪夷所思!
一年多前友人夫妇特地赠我"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图例"國家文物局2006年版的,"玉器巻"很难得。查找到"玉璋"商晚期,三星堆2号祭祀坑出土,现藏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其"玉璋"上琢刻山峦云气及祭山跪人,其纹飾与玉刀有完全雷同的山形、人形、和手的姿势。此器为考古发掘品,极为罕见,在书中给予极高的评价:对研究古蜀国的宗教、礼物仪式、人体装饰…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定为國家壹級文物。难怪当年我见此纹飾非常喜欢和振撼。当然对流失海外的文物来說,可靠出処的舘藏品,是重要的对比考证资料。"青樾居"此件藏品,靠谱的归入晚商古蜀国祭祀器。 蜀文化从资料查阅1929年就开始发现,直至1986年发现三星堆祭祀坑之后,各种非夷所思的精美文物面市(曾在纽约展出过),才得以重视和认可。其间众多精品己流失海外。我们纽约见老一代藏家传至我们,有幸与蜀文化精美物件相遇。我们有机会深入进去查资料,比较研究,是振奋和开心的事情。当然从三星堆发现至今,國内專家们还有至今难以破译的许多重大学术问题。我们期盼着。
鸟龙紋玉刀一对
長各37.5公分,38.2公分。最宽处各6.8公分,6.6公分。厚各0.6公分,0.5公分。
白玉闪黄青色,透闪石,内带绵,与当今和田玉相近。刀刃簿処有鸡骨白及渐进的灰沁,鸡骨白玉质石化有剥落,刀柄鳥有褐色灰沁。其沁色还呈现深浅褐色、灰黄色、点片状黑色,皮壳有磨沙状风化与砣工琢磨的刷丝痕、拉丝痕於一体,琢刻纹飾与皮壳包浆熟旧一体。整器厚薄不均,刀法上显示砣工的慢工琢磨的卯刀痕,是一对精美的珍罕的老玉刀。
兽鸟龙纹玉刀 - 1
長36.3公分,宽6.5公分,厚0.5公分左右。
透闪石青白玉,玉质温润细密,柄端兽首及刀刃有鸡骨白(有石化及崩渣)及风化灰沁皮壳,并有深浅褐、棗皮红、黑点等沁色,古朴熟旧。 其形制与鸟首玉刀一致,纹飾刀柄顶部为两园眼兽首相面对,双兽首交合呈一心形孔。其上双面琢马蹄形两小孔(可能为悬掛而琢)。刀柄手握処琢刻高冠、园眼、勾喙鸟儿一对。周边网线纹,刀柄下端的双龙首及刀背扉棱及之下琢刻的卧龙均与鸟纹玉刀纹飾雷同,故不累述。琢工之美可与鸟纹玉刀同比。应为出自同一时期与有相同用途的仪仗礼器玉。
鸟兽龙纹玉刀 -2
長37.5公分,宽6.7公分,最厚0.5公分。
此玉刀是第二件,与第一件形制纹饰完全一样,尺寸上略有不同。兽首、扉梭及刀尖灰沁,有多种褐色斑点,没有石化,玉质仍坚细滑润。扉棱之下呈现黃褐色沁,光照之下呈现美丽的桔红色,之下是黑褐沁色。如经盘玩就会五彩斑斓的显现。玉刀体有云雾状浅褐沁及黑点。色泽相互渗透交融。 古玉的沁色是岁月渗染的,发生在漫长的时日和特殊的环境里。无论如何不可能复制和不可能再生的。顶级的沁色非常罕见,如色彩斑斓,如夢幻一般的也是古玉收藏家夢寐以求的。通常古玉沁色都比较单一,如四川金沙遗址的古玉色彩斑斓真是太美了!(图7,8,9是金沙玉刀、玉戈,时代也是晩商到西周时期)图片摘自网络。
鸟兽龙纹玉刀 – 3
長37.3公分,宽6.9公分,最厚0.5公分。
玉质与前两件相同为透闪石青白玉,玉质极佳。兽首柄及刀刃処深度灰沁,仅刀刃上有小塊石化,刀尖処沁色丰富,灯光下深桔红沁色十分美丽。玉刀身有云雾状深浅褐、墨沁色融滙交映。众多西周时期玉器都有风化现象,皮壳呈现磨沙状,这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这第三把玉刀与之前两把玉刀形制纹飾完全一样仅尺寸略有不同,柄首为面对面之兽首,之下为鸟纹及龙纹。刀柄形制便于手握,刀体为直背曲刃,刃部渐薄,直背为减地凸雕扉棱,各棱大小厚薄均不一样。凹部呈现古老的拉丝工艺痕迹,留下与刀体之间的直线,之下为伏卧龙纹。 古方在"中国古玉器图典"中描述西周时期玉器纹飾:“采用双阴线外侧大斜刀的技法,弧线多于短直线,线条弯转流𣈱,讲究曲线美,图案出现抽象和简化相结合,出现对称纹飾,利用不同反光阴影之差使玉器装饰更具光泽立体感和图案美,在乌兽或兽面玉器上大放异彩。”… 学习过程中更加深对西周玉器的鉴赏,确实现代及明清时期玉器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礼仪玉器是权力的代表与象征,玉质工艺皆絶顶,并非应景陪葬之怱忙赶制的玉器。
巻雲纹玉戚
長16.2公分,刃宽8公分,最厚处0.7公分。
此玉戚为白玉,有牛毛纹橙、黄、黑、褐、白沁色,皮壳润滑熟旧,有风化凹斑,卷云纹,园孔内的皮壳一致。 玉戚呈長方形,下大上小,㡳部呈斧状渐薄。整器均厚薄不均,顶端中部一小园孔,之下一大园孔,呈一面管鉆的漏洞斗形。两侧有互相对应的扉棱六个,戚体琢刻几何形卷云纹及弧线纹,古老砣工线纹古朴劲道。拉丝纹及细密不规则琢工痕迹,在琢洞及扉棱上可见。扉棱V字形琢形也系高古玉工艺特征。夏商周时期玉戚己由石斧兵器转变成为精工制作的礼仪用玉器。(参照图为陜西周原博物馆藏"玉戚")
五彩沁玉戚
長13公分,刃処宽13.5公分,最厚处0.7公分。
玉戚为青白玉,光透过处沁色可见,玉质细润坠手,应为透闪石。整器呈现五彩斑斓的牛毛纹状沁,色皮壳有风化凹点。古玉的沁色是经过漫长岁月在特殊环境下沁"染"出来的,每一件古玉器色彩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也不可能再生的。是聚机缘及天地灵气于一身的世间珍品,五彩沁色十分珍贵罕有,是断代的重要证据之外,也是艺术的升华。 此戚呈斧形,顶端及底部呈园弧形,刃部渐簿,器体两侧飾有相对称的齿状扉棱。戚中部一大园孔,顶端为一小园孔,为管状一面磨制,故洞眼呈漏斗形(舘藏品中也有说明,见参照图)。孔洞与外皮壳包漿皮壳一致,见线状拉𢇁痕。整器表光素无纹,整器边缘均厚薄不均。(参考图,妇好"玉戚"现藏中科院考古研究所)。 远古时代戚为兵器,夏商周时期精工制作的这些玉器,己失去原有的实用功能,为礼仪用玉器。(摘自古方"中国古玉器图典)
長13.1公分,顶宽6.2公分,刃端宽13.5公分,最厚0.7公分。
玉质白色,瑩润细密,通体网状牛毛纹,呈桔红、金黄、褐、灰、黑等点、网、片状沁色的精美彩图。皮壳风化呈桔皮状,凸凹不平却滑润溜手。如此漂亮色沁罕见,舘藏多见於金沙遗址。 此类玉戚从资料查询看是由原金属兵器在夏、商、周时期精工制作为玉器,成为礼仪用器。 此戚顶端较窄,两侧中部有鋸齿状扉棱,器中部有园孔,顶端有小园孔,均为单面琢孔对穿,故琢面呈喇叭孔,背面孔小, 见拉丝琢玉痕迹及孔道与外壁完全一致的风化及沁色刃端双面琢磨出斜平面,呈刀刃状,但无始用痕跡。认为是晚商、西周时期的礼器。参考图shi1舘藏品为现藏河南博物院的玉戚。
長16.8公分,宽6.09公分一3.8公分,厚0.63-0.25公分。 是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礼仪用玉。器形長条扁平,上窄下宽,上厚下薄,上部有一园穿,凿顶端呈弧形,凿未端为双面弧刃,双侧直边,整器制作规整、细緻,白色玉质细腻莹润,打磨精到宝光四溢,说明该器当时礼仪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通体双面沁色有桔红色、褐红色、褐色、黑色⋯如细密的牛毛紋交融千丝万缕,又如形云流水五彩斑斓,这样的美妙的沁色是历经几千年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后人以崇敬之心把玩鉴赏!参考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玉凿"见资料。